暑假期间,老太阳集团tcy8722网站“青春黔行”社会实践队沿着1935年红军长征的足迹,走进贵州安顺镇宁布依族苗族自治县朝阳坡,参观陆瑞光纪念馆与黄齐生陈列馆,开展“循红色足迹·砺报国初心”革命传统教育活动。两座青灰色院落相距百米、互为犄角,分别以“枪杆子”与“笔杆子”的革命故事,为队员们上了一堂生动的红色历史课。

陆瑞光纪念馆:在历史实物中感悟“枪杆子”的革命担当
“陆瑞光纪念馆”门楣上,第七届国家主席杨尚昆亲笔题写的鎏金大字在烈日下熠熠生辉。步入馆内,队员们首先被序厅中央的展柜吸引,一盏锈迹斑驳的马灯被弱电点亮,灯芯微光摇曳,仿佛重现1935年4月16日夜的“弄染结盟”场景。讲解员介绍,当年红军第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、政委杨尚昆与布依农民领袖陆瑞光围灯而坐,订下“反蒋、反王、反犹、反苛捐杂税”的《作战协定》,这是长征途中首个以少数民族武装为骨干的“统一战线”成果。灯座乌江石上嵌着的21枚铜弹片,对应着展柜中那面被子弹击穿21个洞的赤旗,火与血的交织让队员们直观感受到革命年代的艰险。

在电子沙盘展区,六天五夜、300余里的红军转战路线动态呈现。队员们俯身细看,结合墙上复制的《中国工农红军总政治部布告》(原件藏于贵州省博物馆),深入了解红军长征过镇宁时“苗夷人与汉族工农是一家人”的民族政策。“从马灯到赤旗,从沙盘到布告,每一件实物都是历史的见证。”实践队员小李感慨,“陆瑞光烈士以37年短暂生命践行革命信仰,这种‘以命结盟’的担当让我们深受震撼。”
展柜中,“七支队”臂章与捷克式轻机枪的陈列,则讲述了1947年六马游击战的故事。队员们了解到,陆瑞光旧部组建的游击武装后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滇桂黔边纵队,为解放事业扫清侧翼。枪托上“弄染”二字的刀刻痕迹,让这段历史更显厚重。
黄齐生陈列馆:从“笔杆子”中汲取精神力量
青砖洋房、回廊拱券间,“达德学校”门额依稀可见,这里是黄齐生1904年创办贵州第一所新式女学的旧址。序厅浮雕中,黄齐生手执《平民千字课本》的形象,让队员们感受到这位教育家“教育救国”的初心。展柜里,王若飞1920年写给舅父黄齐生的祝寿信原件泛黄却字迹清晰:“若不是舅父与齐舅仗义将我母子救出火坑,恐早已折磨而死……”字里行间的师生情谊与革命情怀,让队员们眼眶湿润。

“黄齐生是中国共产党最艰难的时候,最早同情、支持、爱护共产党的著名党外人士之一。”毛泽东的评语在展厅墙上格外醒目。1937年冬,黄齐生亲赴延安与毛泽东促膝长谈,回贵阳后将《论持久战》油印成册,翻山越岭送进狱中。展柜中那本染着油墨香的袖珍本《论持久战》,封面指纹依稀可辨,仿佛能看到革命先辈传递真理的执着。
在黄齐生陈列馆的“王若飞纪念角”,胡锦涛同志“一切要为人民打算”的讲话录音循环播放,大屏两侧陆瑞光纪念馆的21孔赤旗与黄齐生手书“知行合一”交替闪现。“枪杆子保卫真理,笔杆子镌刻功勋。”实践队员小王说,“陆瑞光与黄齐生一武一文,用不同方式诠释‘人民’二字的分量,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。”
星火传承:红色精神照亮奋进之路
从1935年的“弄染结盟”到如今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”的巨幅标语,从1947年的六马星火到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,红色基因在黔中大地代代相传。“这次实践让我们深刻理解,红色历史不是书本上的文字,而是有温度、有力量的精神秘码。”实践队队长邓李羽玄总结道,“作为新时代青年,我们要以陆瑞光、黄齐生等革命先辈为榜样,把‘报国初心’融入学习和工作,让红色火种在新时代继续燃烧。”
供稿、供图:邓李羽玄;审核:柳任飞;编辑:许历隆




